思梦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五百零三章 探花,北宋大相公,思梦语,新八一中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宋朝人对科举制的狂热程度,在所有封建王朝中也绝对独树一帜。由此衍生出的种种奇怪现象能说明,每个宋朝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通过读书应试改变命运的“科举梦”。

自从隋唐时期正式确立科举制度以来,科举制就以它远超过去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人才选拔制度的优越性,受到了统治者的喜爱,宋朝也不例外。宋朝在延续了科举制的同时,又把它的规模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宋朝初期科举制应用之时,参加者不过数千人而已。及至宋真宗时期,这个数字增加到了两万。经过了靖康之变后,宋朝险些就此断绝。不过社会动荡似乎并没有影响到南宋读书人参与科举的热情,科举规模一度达到了数十万人之众。

宋朝科举能有这般规模,其实和宋朝本身来历有关。宋朝起家,是由赵匡胤陈桥兵变开始的。所谓前车之鉴,后车之师,通过武将兵变得国的宋朝重文轻武之气十分明显,全国百姓皆知文官才是朝廷眼中的香饽饽,因此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就受到了无数学子的青睐。

读书人想通过参加科举,来让自己一身学识能有用武之地,实现阶层跨越,让自己成为人上人。加之朝廷对科举的大力推动,因此整个宋朝形成了浓厚的劝学勤学的风俗。但是这种风俗带有非常强的功利性,读书人把读书和科举当作一步登天的阶梯,圣人典籍在大多数人眼里是能让自己由“民”入“士”的工具,就像现在的人幻想自己成为网红主播赚取高薪一样,对科举的期待和狂热,也让宋朝人纷纷义无反顾地舍弃原本职业,投入科举的赶考大军中。《栾城集》清楚地记载了宋朝读书人最本真的追求:

“凡今农工商贾者,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

对阶层跨越充满了渴望的宋朝人也顺理成章地对参与科举充满了热情,甚至到了狂热的地步,每个人心中都有参与科举一鸣惊人的梦,由此甚至出现了一些令人无法理解的“科举怪象”。

宋朝人对于科举的追求大多是为了高中进士,为了这一点,他们甚至不惜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来改名,《东斋记事》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宋朝学子孙贯,字道卿,一日他赶考途中做梦,梦到了一个手持书卷,腰挂金榜的中年儒生,见到儒生有金榜在侧,孙贯大喜,当即就想夺过金榜来看看进士及第者是否有自己。在被对方拒绝后又向儒生询问自己是否高中,榜上是否有自己大名。这下儒生并没有再拒绝,只是告诉孙贯榜上没有他的名字,只有第三名叫做孙抃,孙贯惊愤之下从梦中醒来。

醒来后他觉得这是上天对自己的暗示,自己应当遵从天意,才能搏得功名,于是他就改名为孙抃,改字为梦得。之后他又做梦有人在窗外敲他窗户,声称他能做翰林学士,这个梦让他彻底决定以后就用孙抃这个名字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小说相关阅读More+

大夏第一县令

子画